余展昌 鹏华银行ETF、银行指数LOF基金经理
1、国内银行和海外银行估值差异巨大。以国有大行为例,从PB角度而言,邮储银行的PB最高在0.75倍左右,其他大行在0.5-0.6倍之间,而海外绝大部分的银行估值都在1倍PB以上。考虑到海外银行还有大量的商誉,国内银行的估值水平是偏低的,本身就有比较大的修复空间。
2、银行通过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共赢。许多投资人对银行的定性更多为让利实体经济,所以银行应该低估值。我们认为银行虽然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但这并不代表银行在无止境的让利实体经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的。我们认为大行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和助力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是相辅相成的。2020-2022年许多企业因为外部原因受到较大冲击,国有大行通过延期还本付息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尽管短期银行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但从长期来看,这有助于更多有活力的企业渡过难关。而从近年来的利润增速来看,国有大行在疫情后的利润增速反而比疫情前的利润增速更高,这更加证明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着银行的效益下降。
3、国企改革有望提升银行估值水平。在2023年2月23日,国资委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表示“推动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成绩;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而在2021年之前,除了邮储银行之外的国有大行的利润增速基本都要比GDP增速要低。国企改革有望使得这些问题得到改善,从而提高银行的利润增速,这使得国有大行的估值有望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