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A股三大指数高开后震荡走高,盘中,深成指、创业板指走强,涨幅均超1%。截至收盘,沪指报3149.06点,涨幅0.60%,成交额3766.68亿元,深成指报11310.28点,涨幅1.04%,成交额4343.49亿元,创业板指报2350.39点,涨幅1.20%,成交额1291.27亿元。
盘面上,申万一级行业中社会服务、汽车、食品饮料、美容护理涨幅居前,上涨幅度均超2%,房地产、煤炭行业表现不佳,分别下跌1.18%、1.00%。
5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对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作出部署。
《工作方案》提出在3年内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旗舰型龙头上市公司,培育一批专业优势明显、质量品牌突出的专业化领航上市公司,并对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做出详细部署。
《工作方案》从推动上市平台布局优化和功能发挥、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和规范运作、强化上市公司内生增长和创新发展、增进上市公司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等四个方面,提出14项具体工作举措,涵盖推进上市、公司治理、日常运营、资本运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风险防控、市场表现等上市公司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工作方案》要求央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抓好落实,并提出试点将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纳入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
《工作方案》是国资委首次针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提高质量而发布的系统性工作方案,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和量化可考的目标,并给出了精准的工具箱,让质量提升量化可期,彰显了国资委提升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的决心。
今日,A股市场的表现也对此进行了验证。盘面上国企改革概念爆发,超50只国企改革概念股涨停。
2022年是国企三年改革行动的收官之年,国企改革再次迎来重大指引方案,改革红利有望加速释放。投基君认为,优质的龙头央企值得投资者关注,而最合适的方式莫过于通过指数进行布局。
中证央企结构调整指数(000860.CSI)以国资委下辖央企上市公司为待选样本,综合评估其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投入、国际业务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编制指数,以反映沪深市场央企结构调整板块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截至2022年5月30日,指数成分股总市值合计10.05万亿元,平均总市值为1006.78亿元,总市值中位数为397.21亿元,指数成分股市值偏向大盘,1000亿元以上市值的有28只,100亿元市值以下的成分股仅有4只。
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中证央企结构调整指数成分股行业分布均衡,共涉及23个行业,其中数量最多的五个行业分别是国防军工(10只)、计算机(10只)、公用事业(9只)、通信(8只)、电力设备(8只)。
而市值占比最高的五个行业则是石油化工(17.1%)、公用事业(12.5%)、银行(9.8%)、建筑装饰(8.9%)、煤炭(6.8%)。
指数前十大权重股行业分布均匀,既包含了金融领域巨头,又有科技、军工、建材、休闲服务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体现了央企结构调整指数在行业分布方面的多样性。指数内权重最大的个股为保利发展,权重占比为6.47%,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权重之和为38.43%。
中证央企结构调整指数归母净利润在过去几年均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指数归母净利润为8,633.47亿元,同比增速61.32%,预计2022年、2023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将达到20.69%、4.68%、6.30%。
指数的主营业务收入在2022年、2023年、2024年也预计将会持续增长,分别达到189,313.86亿元、202,408.91亿元、218,898.82亿元,同比增速13.13%、6.92%、8.15%。
截至2022年5月30日,指数市盈率、市净率分别为11.12倍,1.27倍,市盈率的历史分位数为1.87%。当前指数具有明显的估值优势,长期配置价值较高。
目前追踪中证央企结构调整指数的场内基金有3只,分别为博时央企结构调整ETF(512960)、华夏央企结构调整ETF(512950)、银华央企结构调整ETF(159959)。其中,博时央企结构调整ETF规模最大,最新规模为52.71亿元。跟踪误差方面,华夏央企结构调整ETF在三者中最为精准,误差为0.64%。